本文目录一览:
- 1、想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但家里没背景,在这个行业背景比华北电力大学这样的名校重要吗?
- 2、简述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发展的背景
- 4、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 5、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 6、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想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但家里没背景,在这个行业背景比华北电力大学这样的名校重要吗?
背景当然是重要,但也有很多人是没有背景也能发展很好,你这个专业不一定进国企,其实市场上有很多公司是给电力系统做供货或服务的,这些单位也可以做,而且即便是国企,你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能进去呢?毕竟那么多岗位,只要你够优秀也是有机会的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简述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电气工程专业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
19世纪上半叶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创立的电磁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大学陆续设置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发展与电气相关的知识。
1908年,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大学堂设置了电机专修课,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超过一个世纪。
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本专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电气工程学科。
形成为学科覆盖面广、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工程实践成功、应用领域宽广的一门独立学科。
1917年交通大学的电机专修科设置了电讯门,是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
1932年清华大学率先设置电机系,1934年武汉大学设置了电机系。
1949 年后,我国出现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
自 1977 年,大部分高校“电机工程系”陆续改名为“电气工程系”,之后改为“电气工程学院”。
1998 年前,我国大学电类专业分电工类与电子信息类。
1998 年,国家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合并和压缩。
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中的部分合并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目前,发达国家的大学,保留了“电气工程系”的名称,有的和计算机专业一起称为“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电气工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电子、信息等,传统“电力工程”内容不多见,很少有我国目前的“电气工程”专业。
背景是发达国家的发电装机容量基本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用电需求年增长率不超过 2% ,电力发展趋于饱和,所需人才数量大为减少。
而我国电力工业还处于迅猛发展期,年用电增长率超过 10% ,2020 年预计装机容量约 9.5 亿千瓦,需要大量的电气工程人才。
各著名工科大学都把电气工程专业作为支柱性专业,一般大学工科专业中几乎少不了电气工程专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发展的背景
您想问的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吗?理论技术和应用。
对于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来讲,在各项领域内应用十分普遍,特别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改 进,市场方面需求量增多,我国加大了电力电子和电力传动的重视程度,因此是理论技术和应用。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它是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及电子信息。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背景背景,国家对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背景背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纷纷响应,并积极制定智能电网建设规划,进行了大量投资。其中,变电、配电和用电环节.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背景背景的自动化建设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背景背景我国配网自动化水平还十分落后,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智能电网贯穿电力系统全过程,将对自动化产生巨大需求
电力自动化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环节进行监测、控制、保护及运行管理的行业,被称之为电力系统的“大脑和神经”。
而智能电网就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通过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传感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征,可以更好地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使得电网在发生事故时可以部分自愈,抗压性强,能够自适应各类能源随机接入等。而在智能电网建设的各个环节均将以自动化为基础,尤其是在配电、用电环节,将对自动化技术和设备产生巨大需求,有望拉动电力自动化行业快速发展。
国家电网智能化投资逐步攀升,变电、配电和用电自动化是建设重点
最后从国内之一大电力公司的发展规划来看,智能电网建设重要性日益提升。在智能电网投资上,根据《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2009-2020年国家电网总投资3.45万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3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背景背景;同时,按不同阶段划分,智能化投资占比不断攀升。由此表明,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公司电网建设重点方向。
此外,十三五期间,用电环节占智能化投资的比重更高,达到28.9%,主要是用电信息采集等项目的建设规模大,因而投资较大;其次是配电环节占23.2%,变电环节占19.5%,主要由于配电自动化、智能变电站新建和改造等项目的建设规模大。也就是说,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变电、配电和用电环节或将对自动化产生更大的需求。
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落后,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配网作为实现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目前,我国配电自动化水平覆盖率仍只在30%左右,远低于法国、日本的90%和100%。发达国家平均配电自动化水平覆盖率约70%至80%。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加大、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电动汽车的增长以及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内配电网建设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此外,根据我国颁布的《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文件明确配电网的自动化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至关重要,是未来电力自动化发展的关键之一。同时,《规划》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要达到90%;同时,根据“十三五”规划,也提到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配电自动化覆盖90%的目标,其中东部地区省(区、市)公司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不低于95%,中西部地区省(区、市)公司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不低于90%。但是,截至目前,已建成的配电自动化项目覆盖率与2020年目标相差甚远,未来还有极大地提高空间,将是电力自动化的发展重点。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力自动化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有史以来,最早认识电的人是希腊学者米利都(Miletus,公元前六世纪),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对静电有系统及科学的研究则是始于17世纪。
⑴17世纪的1600年初英国医生吉尔伯特(W. Gilbert 1540~1603)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
⑵随后,英国人格雷(S. Gray,1696~1736)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Charles du Fay,1698-1739)可说是当时深入探讨静电现象的之一人,它由众多的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互相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互相排斥。
⑶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B. Franklin,1760~1790)更是以他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的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⑷19世纪上半叶,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
⑸1908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中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
⑹1920年,东南大学设置了电机工程系。
⑺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
(8)1936年,重庆大学成立电机系,成为当时西南地区实力最雄厚的电机系。
⑼1949年后,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
⑽1958年,在北京电力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力学院,当时的电力工程系设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高电压技术专业”等,它们就是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两年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教研室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充实了该专业的力量。1961至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有发电、高压和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
⑾1986年,国务院批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杨奇逊教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
⑿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⒀2002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得批准,通过“211工程”验收。
⒁2004年“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挂牌。
⒂2006年“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评审通过。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电力系统容量在几百万千瓦左右,单机容量不超过10万千瓦,电力系统自动化多限于单项自动装置,且以安全保护和过程自动调节为主。例如,电网和发电机的各种继电保护,汽轮机的危急保安器,锅炉的安全阀,汽轮机转速和发电机电压的自动调节,并网的自动同期装置等。50~60年代,电力系统规模发展到上千万千瓦,单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并形成区域联网,在系统稳定、经济调度和综合自动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厂内自动化方面开始采用机、炉、电单元式集中控制。系统开始装设模拟式调频装置和以离线计算为基础的经济功率分配装置,并广泛采用远动通信技术。各种新型自动装置如晶体管保护装置、可控硅励磁调节器、电气液压式调速器等得到推广使用。70~80年代,以计算机为主体配有功能齐全的整套软硬件的电网实时监控系统 (SCADA)开始出现。20万千瓦以上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开始采用实时安全监控和闭环自动起停全过程控制。水力发电站的水库调度、大坝监测和电厂综合自动化的计算机监控开始得到推广。各种自动调节装置和继电保护装置中广泛采用微型计算机。